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第三二六章 野鸭子(3/4)

不仅是他,程砚秋也在坚持。

不过很快,做饭这件事情就变得稀疏起来,一则金艺的食堂越来越好,饭菜实惠不说,而且味道还不错,二则于东岳父岳母有事无事就喊他们回家吃饭。

吃着吃着,倒成了常态,一周七天,中饭和晚饭加起来十四顿,至少要在岳父母家吃上五六顿。

十月底的时候,汪海临又拿着稿子来找于东,这次不止他一个,还有贾章轲也跟着一起。

汪海临的稿子没什么好看的,已经写得差不多,只有一些细节还需要打磨,于东看过之后说了几句就把稿子还给他了。

“东哥,那我先走了。”

汪海临拿着稿子一溜烟跑了,贾章轲却没跟着一起走。

于东看着贾章轲,“你小子有什么事情?”

“东哥,我也有一个剧本请你帮看看。”

贾章轲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沓稿子来,这稿子折损得厉害,很多页的页角都缺掉了。

于东伸手拿过稿子,饶有兴趣道,“关于什么的?”

“小虎。”贾章轲说。

于东一愣,“小虎?阮小虎?”

贾章轲咧嘴笑道,“我问小虎要了《小虎》的授权,写了这个剧本。”

说起来有些拗口,不过于东能听明白。

他也没多问,翻开剧本看了起来。

剧本并不长,讲述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被老乡忽悠到大城市闯荡,却成了一个小偷。

《小虎》原着里面,小虎在火车上看到了一部小说,然后改过自新决定不再做小偷,不过贾章轲的剧本却改了这一段。

剧本中,小虎看到的不是一部未发表的小说,而是于东的小说集,里面的哪篇《一天》。

小说集里面还有其他小说,不过小虎只看到了《一天》,就被同乡老费给拉走了。

小虎想要将书还给原主人,却被老费一把夺过扔到了火车外面。

看到这一段时,于东抬头看了看贾章轲,“为什么要把《一天》写进去?”

“因为小虎说他以前非常喜欢这篇小说,我受到点启发,就把这篇小说给写了进去。”贾章轲说。

于东点点头,他还以为小虎跟他说了些其他事情。

继续看剧本。

跟老费下了火车之后,小虎提出要散伙,老费不干,不过最后实在拗不过,老费就说让小虎再帮他一个月,一个月后他再找到新的帮手,就让小虎离开。

小虎接受了这个提议,决定帮老费干最后一个月。

但是不幸的是,一个月还没结束,小虎就被抓了起来。

最后一幕跟《小武》有点像,小虎被拷在一家书店门口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,还有书店橱窗里的那本《一天》。

除了最后一幕之外,剧本里面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也有点像《小武》,比如老费喜欢自称手艺人,并且让小虎也对外宣称自己是手艺人。

剧本的主要情节都放在了火车上,除了小虎看到那本书之外,其他都是在讲述他们这个小团伙是如何偷东西的。

于东拿着剧本,敲了敲桌面,“总体来说是好的,不过故事稍显单薄了一点,小虎这个人物也因为故事的单薄而显得单薄,前面大半截,我更多的注意力倒是放在了老费这个人物上面。”

还没等贾章轲开口,于东又说道,“我能感觉到,你想给人一种感觉,老费就是后来的小虎……我有没有想错?”

贾章轲笑着点头,“东哥你说得对,我就是想写出这种感觉来。我一直在想,怎么样才能让这种压抑的感觉突出并且持续下去,后来我一想,假如这种压抑是永无尽头的,或许就能达到目的。老费就是后来的小虎,小虎就是老费的过去,像是一个圈一样,永无止境,看不到头,这也贴合了《一天》这部小说的主题。”

这样一来,电影就跟《小虎》更不一样,而且跟贾章轲自己的那部《小武》也很不一样,不过这个想法还是挺不错的,象征性很强。

当然,如果剧本这样写,对镜头的运用也有很高的要求。

有些东西,不是说你想到了,就能写出来,就算写出来,也不一定就能拍出来。

而且如果按照剧本来拍的话,成本也会比《小武》高,因为里面有很多镜头都要在火车上完成。

于东想了想,提议道,“如果你想达到你说的那个效果,或许可以试一试把名字模糊处理。老费这个名字可以直接去掉了,找三个演员,分别是十几岁,三十岁,四十多岁……给一点线索,让观众想到他们是一个人就行了。”

贾章轲挠了挠头,“东哥,你能不能具体说说?”

“比如说十几岁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