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第438章整顿战备(2/3)

兵部会按时考核,责罚军训不合格者,轻则罚粮,重则收回领地,打为平民。

这样的举措,一定程度遏制了民兵素质的下滑,可是治标不治本,领主们没有积极性,早晚要荒废。

聂伤对此也很无奈,把希望全都放在了自耕农身上。

以前的斗耆国,绝大多数人口都被大小家族吞并了,自耕农的比例可能连百分之五都不到。

但是后来斗耆国人口翻了两番,在聂伤的一系列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下,自耕农的数量暴涨,达到了三成左右。随着斗耆国越来越富裕,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。

从战争中获取战利,是斗耆国发家的主要手段,很多参战家庭都因为战场上的收获变成了富农。对于家贫的自耕农尤其如此,他们没有领主分利,所获皆是自己的,比属民更愿意参战。

自耕农参军的欲望很强烈,这些人没有关系牵扯,非常好用。但他们没有军事领主的训练,又都专注劳作,所以军事技能不怎么样。

在聂伤看来,自耕农还是比属民更适合征召,只是缺乏训练。

他本来想让各乡和村邑组织训练,又担心私心重的官员滥用权力,影响到农业生产。

思考了许久,最后决定,仿照戍卫军的待遇模式,在民间选定民兵,也给予土地和政策优惠。但民兵要接受征召,必须参加兵部组织的训练。

这样一来,自耕农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,训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。

聂伤打算进一步压缩军队中的属民数量,多招自耕农参军。这次预备的登人名单中,自耕农比例提高到了四成,又提拔了一群自耕农军官。

军队编制上,他还是坚定不移的延续步兵战术,干脆把步兵阵中的战车全都淘汰,只有一军主将有战车,其他各级军官全部骑马或步行。

如此形态的斗耆军,机动灵活,分合自如,能在平原、山地、丛林、水网等各种环境下作战。

相对当世的传统军队,他们唯一的弱点就是冲击力和抗冲击力不足。

这一点聂伤和斗耆国众将当然也意识到了,弥补步兵冲击力不足的方式就是独立战车营,防御对方战车冲击的手段,则是如林的超长矛。

斗耆国的战车突击群战术已经成型了。战车营统领藩丙以及众车武士都是贵族,军事素质非常高,经历了两场大战之后,都领悟了集群冲锋战术。

他们注重冲击力,不追求战车缠斗。战车战马皆配重甲,车上武器只有一长一短一弓,乘员也由三个改成了两个,其他全部不要,尽量减少重量,用来增加防护。

战车群威力虽大,但是越野性能极差,很容易被敌方克制。在和任国大战中,他们就束手束脚,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。

聂伤和战车军官们探讨过此问题,众人皆认为这个劣势无法改变,只能选定合适战场,或者由步兵配合先清除地面障碍才行。

见此状况,聂伤很是向往后世的骑兵,四条腿的适应性比车轮强太多了。

如今没有能用来骑战的马匹,斗耆国的良马繁育工程至少得上百年才能见效,战场上的冲击力量,只能依靠战车。

他和众军官商议出了一整套配合步兵使用战车群的战术,又敲定了阵型号令。

还为战场营增派了一百工兵,配备了专业工具,专门给战车清理战场。这些人都是战车兵的属民,由领主自己负担开销,倒不需要官府增加开销。

步兵的长矛阵在对任国联军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却还没有试过正面迎接战车的冲击。

在内部演习中,战车群根本不敢冲击长矛阵,只能绕到侧后薄弱处发起攻击。

大型军阵不可能每个方向都配置笨重的超长矛,所以藩丙的战术是正确的。

但在实战中,斗耆军会选择合适地形或者放置据马鹿角挡住侧后。而且两翼还有战车、战象和弓箭手遮护,敌方想要绕后突袭几乎不可能做到。

藩丙评价道,重甲战车若是不怕损失硬冲的话,肯定能冲开长矛阵。

一是战车沉重,哪怕马被刺死,战车也会砸乱长矛阵。二是,阵中士卒见到战车撞来,不一定有胆魄稳住阵型,那就更容易冲进去了。

不过这种事情基本不可能发生,战车上跪着的都是贵族,绝对不肯冒死冲击敌阵。斗耆国的战车营也是贵族组成的,也会抗拒这样的送死命令。

“贵族们虽然不怕死,但却不会做炮灰的工作。可是战车冲锋就得有当炮灰的觉悟,否则威力大减!”

聂伤暗自摇头,谁叫战车掌握在各家贵族手里呢,愿意当炮灰的平民可负担不起战车。

斗耆军历次战斗中缴获了三十多辆完好的战车,除了一部分补偿给战车损坏的贵族外,其他都是国主的财产。因为没有熟练的车兵,战车营也不需要那么大的编制,所以一直闲置在国库里。

看到贵族车兵的娇贵,聂伤便将战车营也重编了。

首先允许战车兵转职。

一些战车营的贵族其实很早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