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267,讨伐淮西(2/3)

了幕后黑手再也闹不下去了。

唐德宗任命洛阳留守董晋兼任宣武节度使,让他速去宣武控制住局势。

邓惟恭以为自己有平乱之功,是节度使的不二人选,得知唐德宗任命董晋为节度使非常失望。

董晋怕他作乱,极力安抚,给他升职加薪,多加赏赐。但邓惟恭怨恨难平,秘密联络将士准备作乱。董晋一直在暗中监视着邓惟恭,探得消息后迅速出手将乱党一网打尽全部处斩。

董晋很有手腕,软硬兼施稳定住宣武局势。

799年,董晋去世。唐德宗任命行军司马陆长源为宣武节度使。

陆长源非常严厉,平日里不受将士们喜欢。他跟随董晋空降宣武军担任行军司马,看不惯宣武军军纪涣散,一上任便制定了很多严肃军纪的制度。董晋以稳定为大局,见将士们对严肃军纪有抵触情绪便把陆长源出台的制度一一取消了。陆长源上任节度使后又把这些制度搬出来,决意改掉军中桀骜不驯的坏毛病。

有人建议他按照惯例新官上任要赏赐将士以示同喜同贺,但被他断然拒绝。他说我为什么要学河北那些贼人靠收买人心来做节度使?

按照惯例,节度使死了,全军都要穿白衣。陆长源把钱发下去让大家自行买布做衣。很多士兵拿了钱去买盐,贴补家用。判官孟叔度于是提高盐价,从中大赚一把。

陆长源刻薄寡恩最终激怒士兵。宣武军爆发哗变。哗变士兵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,把他们千刀万剐吃肉喝血。

所幸监军俱文珍应对得当,把宣武军德高望重的老将刘全谅找来代理军务。哗变士兵卖刘全谅的面子,逐渐安定下来。唐德宗不敢再节外生枝,顺水推舟任命刘全谅为宣武节度使。

宣武和昭义先后出现内讧使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对朝廷少了畏惧之心。在淮西军周边,实力最强的藩镇就是昭义军和宣武军。这两镇出现内乱刺激了吴少诚趁机扩张的野心。

吴少诚这些年一直在扩张,只不过规模较小,三十里、五十里地侵占别的藩镇的土地。唐德宗一直在忍让,不愿跟他翻脸。

吴少诚趁宣武内乱出兵袭击唐州,掠走一千多百姓。

恰巧这时,昭义节度使王延贵、陈许节度使曲环先后去世。吴少诚野心膨胀,打算趁机吞并陈许。

吴少诚出兵进攻临颍。陈州刺史上官涚主动出兵救援临颍,但被吴少诚击败。唐德宗任命上官涚为陈许节度使,让他调度陈许军队抵抗吴少诚。

上官涚接到任命便去许州上任。吴少诚得到消息派兵包围了许州。

唐德宗什么都能忍,这个可忍不了。他百般忍耐是为了让藩镇别再挑起内战。但吴少诚已经开战了,他也不能任人宰割。唐德宗组织军队讨伐吴少诚。

但是各路应招而来的军队没有统一指挥,谁也不肯当出头鸟,到淮西点个卯也就散了。

唐德宗大发雷霆,来年组织兵马再战。诸侯联军在唐德宗的督促下倒是跟吴少诚打了一仗,但也只是上去比划两下就败退而走。

唐德宗知道再发脾气也没有用,必须想办法解决军队统一指挥问题。他决定设一个招讨使,把从各地征调的军队全交给招讨使统一指挥。

唐德宗本来不愿意这么做。在经历李怀光叛乱后,他对把大部队指挥权交给一个将领顾虑重重。他把禁军交给宦官管理,并且让宦官去各地担任监军监视节度使的军队。

唐德宗信任宦官。但是他也知道久居深宫的宦官不懂军事,指挥作战勉为其难。于是他折中了一下,让宦官给他推荐一个靠得住的将领,然后让宦官做监军跟着这个将领一起上战场。

宦官推荐了夏绥节度使韩全义。韩全义原是神策军将领,后来外派做了节度使。宦官认为这个人知根知底靠得住。于是唐德宗便任命韩全义为招讨使。

韩全义出身行伍,但是从来没指挥过作战,是靠贿赂宦官做了神策军的将军。后来外派做了节度使,遇到军中哗变,弃军而逃。是他的部将出面为他平息了叛乱。他胆小懦弱治军无方,将士们都看不起他。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心。

宦官推荐他做招讨使也是因为他跟宦官的关系好,听宦官的话。

韩全义率领十七路诸侯来战吴少诚。

他对宦官监军言听计从。各军的宦官监军坐在他的大帐中讨论作战计划,叽叽喳喳,七嘴八舌。作战计划迟迟不能制定。各路军队就在前线干等着。

韩全义和宦官监军们从4月讨论到5月也没讨论出个眉目。天气逐渐炎热,来自各地的士兵不适应淮西湿热天气,很多士兵水土不服得了瘟疫,韩全义和宦官监军也不知道抚恤。军队士气涣散,斗志低迷。

吴少诚得知这个情况主动发起进攻。韩全义也顾不上讨论什么作战计划了,仓促应战。他的军队还没排好阵型,吴军已经乌压压冲过来了。士兵们见状扭头就跑。韩全义也跟着跑。吴军一路追杀将官军驱散。

官军又一次大败而回。韩全义因为有宦官帮他说话并没受到任何处分,回去继续做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