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
关灯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

第八十八章 生活(2/3)

来,被唐斯威知道了,招呼我:

“你们再去余先生家的时候,叫我一道,好么?”

“好!”我虽满口答应,但心想她会做什么?

日后,我们三人同去。我发现她做这些活计认真仔细,把树枝捆得整整齐齐,还把空场上扫的干干净净的。我和沈爱华高兴极了。每次干一会儿,余先生就不让我们再干,泡壶茶,拿几只杯子,放在小桌上,让我们坐下,玩玩,喝点茶。这是,余先生就坐在我们身边讲故事,手中还补着衣裳和袜子。讲巴金的“家”和“红楼梦”的比较。那时我正在看“家”,开始接触巴金的作品,听得津津有味。

余先生很喜欢唐斯威的歌,有时请她唱。她很大方,不费劲的拈来就唱,唱得总是那么好听动人。悠扬婉转的歌声飘荡在林中,我们坐在石凳上,喝着茶,听着歌,乘着凉,又多么惬意,畅快!余先生每次听歌时,总是丢掉手中的针线活,眯了双眼,忘乎所以地在欣赏,在享受。

冬季到来了,桔子红遍满林,实在可爱。这时就开始有许多护林人,只准学生们吃,不准带回去,后来却只能来玩,不准吃了。同学们也不去玩了,以免让人讨厌。但朱晓兰盛行豪放不羁,照常钻到林里去,像猴子一样,一纵身就是一个,顺手摘一个又是一个,吃个饱,还揣几个回来给大家尝,从没被人发现。我虽然仅尝了一瓣,却觉得其味特别`甜。

每年放寒假时,林里的橘柑就全收摘完了,装运到外地。但总要为学校师生特制一些小篓装好的,一边大家买了带回家或赠送友人。名产:“红豆树的橘柑”,我每年都买两篓带回江津。

那时寒假四十天,我们回家过年和元宵节后,才回学校。一是春暖花开时节了,而橘林只一片青绿,十分安静,每棵树下堆满肥土,他们想产妇生过婴儿后,再做月子,好好滋养身体。

一次,图画先生领我们穿过橘林去江边写生。我发现在林外靠江岸一带有一大块墓地,其中最大几座造的特别讲究,使这儿庄园主家的祖坟。隔开一段地方有个先生的墓,她是有名的化学教师柴先生的夫人。丁平同学遇难后,也葬于此处。

记得当我们快毕业时的一个冬夜,校外不知发生了何事,远近枪声打得十分激烈。小肠和总务主任领着一帮门卫,将前后大门杠起来,召集学生训话:“不要惊慌,全在宿舍里,不要在校园里,听候学校指挥。”他们已经知道一些情况,但学生无人知晓,响了一夜枪声,到次日才得知,庄园主家的老太太在这个橘柑林中被人杀了。

从此,在我们心中被认为神话般的快乐的橘柑林,却留下几许恐怖和惊奇。

学校要求我们少去橘林,尤其以人不要进林。后来我们去镇上都绕点路,走林外大道。在林中居住的许多先生家,我们很为他们担心,但均依然安详。

不久,我初中毕业便离开了红豆树了,虽然唐斯威那“黄水谣”的歌声好似还在林中飘荡。。。。。。。。遗憾的是那橘柑林留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神奇的。

10可爱的楠木林

楠木林在学校的右边,面积约占三分之一,与左边的桃花湖遥遥相对,都是从学校门前沿着两边围墙向后延伸。湖和林之间的中央一块,有许多树木花坛,大路小径,还有两条长廊。校长室,教务厅的两幢二层楼房就矗立其中。

楠木林地势作低,逐向右渐高,高处平坦地带,靠围墙一排有八间教室(初中六个班,高一两个班。)每间教室后连一间二室套房,住两位单身老师。低处平坦地带中央对着林,有个开会,演出的舞台,左右两道门同后台。台上挂着孙中山像,放着半圆形的高高的讲桌。在舞台的左右两边各有四间教室,是高中二,三四个班的教室和高中宿舍。

楠木,它根根挺拔,笔直向上,

粗壮雄伟,质坚皮光。

它高耸入云,没有叉枝,

叶生顶端挡风避雨。

楠木林中的风光无比壮美,学习环境非常优越,师生情趣盎然。

每天清晨,我们来到静静的林中,读英文,记单词,背语文,记解释。有些老师也同我们一起读英文,法文,德文。他们同高中的学生是我们的榜样。所以初中的伙伴们不敢懈怠,自觉珍惜时间,专心致志上好早读。其时,楠木林中一片琅琅的读书声。

大树吸取大地的营养,我和亲爱的同学,亲爱的老师吸取知识的营养,仿佛我们一天天的追赶,直到成长成像楠木一样的参天大树。

那座舞台,使我们集会的天然大礼堂,除了下雨不能开会,一年四季这儿开会特惬意。夏天晒不到太阳,冬天吹不到风,春天暖和和的,秋季凉爽爽的。由于林中地势越往里越高,所以,台上表演什么,我们坐在林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每当元旦,校庆和其他节日,歌咏,话剧,诗朗颂等文艺节目都在这里表演,让我们尽情享受。记得有一次演“红楼梦”看到通宵达旦。我们师生同台在这儿表演也了“太行山上”“黄河大合唱”等的大合唱。

初中二年级一开始,中央大学分配来了十几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   存书签 下一页